第1章 信息化发展
信息:指音讯、消息、自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信息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表示的内容。信息是抽象于物质的映射集合。
信息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者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信息系统就是通过输入数据,然后进行加工,最后产生信息的系统。
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新型基础设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所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智能制造:基于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消费互联网:以个人为用户,以日常生活为应用场景的应用形式,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而生的互联网类型。
数字产业化: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信息技术、互联网行业等。
产业数字化:指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
数字化治理: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应用,创新社会治理方法与手段,优化社会治理模式,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数字政府: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为着力点,通过数据驱动重塑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形成“用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智慧城市: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型城市。
第2章 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技术。
计算机硬件: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组成的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
计算机软件: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
网络: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分为个人局域网(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WAN)、公用网(Public Network)和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网络协议: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OSI:ISO和CCITT联合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式,采用分层的结构化技术,从下到上一共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IP:是一个包括成千上万相互协作的组织和网络的集合体。它是Internet的核心。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具有高速率、低延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物联网: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的网络。
云计算:指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由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并返回给用户。云计算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和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三种服务类型。
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区块链:以非对称加密算法为基础,以改进的默克尔树(Merkle Tree)为数据结构,使用共识机制、点对点网络、智能合约等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分布式存储数据库技术。
人工智能:指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
VR: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立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
第3章 信息系统治理
IT审计:GB/T 34690.4中定义为根据IT审计标准的要求,对信息系统及相关的IT内部控制和流程进行检查、评价,并发表审计意见。目的是通过审计工作,了解组织IT系统和IT活动的总体状况,对组织是否实现IT目标进行审查和评价,充分识别与评估相关IT风险,提出评价意见及改进建议,促进组织实现IT目标。
第4章 信息系统管理
略
第5章 信息系统工程
软件工程:指应用计算机科学、数据及管理科学等原理,以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来解决软件问题的工程,其目的是提高软件生产率、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成本。
架构设计:为软件系统提供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件的描述、构件的相互作用(连接件)、指导构件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需求分析:指用户对新系统的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
SRS: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包括范围、引用文件、需求、合格性需求、需求可追踪性、尚未解决的问题、注解和附录。
E-R图:实体关系图,表示数据模型。
DFD:数据流图,表示功能模型。
STD:状态转换图,表示行为模型。
OO:面向对象。
OOA:面向对象分析。
OOD:面向对象设计。
UML:统一建模语言。
软件设计:是需求分析的延伸和拓展。需要分析解决“做什么”,软件设计解决“怎么做”。软件设计分为结构化设计和面向对象设计。
结构化设计(SD):一种面向数据流的方法,以SRS和SA阶段所产生的DFD和数据字典等文档为基础,是一个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过程。
面向对象设计(OOD):是OOA方法的延续,其基本思想包括抽象、封闭和可扩展性,其中可扩展性通过继承和多态来实现。
设计模式:前人的经验总结,它使人们可以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软件设计。根据目的和用途,设计模式分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
创建型模式:主要用于创建对象,包括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和建造者模式。
结构型模式:主要用于处理类和对象的组合,包括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装饰器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
行为型模式:主要用于描述类和对象的交互和职责的分配,包括职责链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器模式、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和访问者模式。
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用于组织基于软件过程、技术、资源和人员能力达成业务目标的综合能力。
数据建模:对现实世界中具体的人、物、活动和概念进行抽象、表示和处理,变成计算机可处理的数据,也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从现实世界抽象到信息世界和计算机世界。
数据库安全:指保护数据库,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安全机制包括身份认证、存储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审计、推理控制等。
系统集成:指计算机系统的集成,包括计算机硬件平台、网络系统、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应用软件等的集成,围绕这些系统的相应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
数据集成:将参与数据库的有关信息在逻辑上集成为一个属于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的全局概念模式,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其目的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系统中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则组织成为一个整体,使得用户能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操作。
软件集成:
应用集成:指将独立的软件应用连接起来,实现协同工作。
第6章 项目管理概论
项目: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项目管理: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通过合理地应用并整合特定的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使组织能够有效并高效地开展项目。
项目集管理:指在项目集中应用知识、技能与原则来实现项目项目集的目标,获得分别管理项目集组成部分所无法实现的利益和控制。
项目组合: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管理的项目、项目集、子项目组合和运营工作。
PMO:项目管理办公室。
PM:项目经理,由组织委派,领导项目团队实现项目目标的个人。项目经理既是项目团队的领导者又是项目团队的管理者。关键技能包括项目管理、战略和商务、领导力。
项目管理技能:指有效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实现项目集或项目的预期成果的能力。主要包括1)重点关注并随之准备好管理的各个项目的关键项目管理要素,包括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进度表、指定的财务报告和问题日志;2)针对每个项目裁剪,有选择地使用传统工具、敏捷工具、技术、方法;3)花时间制订完整计划并谨慎排定优先顺序;4)管理项目制约因素包括进度、成本、资源风险等。
战略和商务管理技能:了解组织概况、有效协商,以及执行有利于战略调整和创建的决策及行动能力。
领导技能:指导、激励和带领导团队的能力。包括协商、抗压、沟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和人际关系等。
管理:指挥一个人执行一系列已知的预期行为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
管理者:被组织赋予职位和权力,负责某件事情的管理或实现某个目标。
领导者:设定目标或者战略的一个或者一群人。领导者设定目标,管理者率众实现目标。
领导力:通过讨论或辩论方式与他人合作,带领他们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是让一个群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能力。
项目管理原则:1)勤勉、尊重和关心他人;2)营造协作的项目环境;3)促进干系人有效参与;4)聚集于价值;5)识别、评估和响应系统交互;6)展现领导力行为;7)根据环境进行裁剪;8)将质量融入到过程和成果中;9)驾驭复杂性;10)优化风险应对;11)拥抱适应性和韧性;12)为实现目标而驱动变革。
项目管理过程组:为了达成项目的特定目标,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逻辑上的分组。包括启动过程组、规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监控过程组和收尾过程组。
启动过程组:定义了新项目或现有项目的新阶段,它授权一个项目或阶段的开始。
规划过程组:明确项目范围、优化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订行动计划。
执行过程组:完成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工作,以满足项目要求。
监控过程组:跟踪、审查和调整项目进展和绩效,识别变更并启动相应的变更。
收尾过程组:正式完成或结束项目、阶段和合同。
项目管理十大知识领域:1)项目整合管理;2)项目范围管理;3)项目进度管理;4)项目成本管理;5)项目质量管理;6)项目资源管理;7)项目沟通管理;8)项目风险管理;9)项目采购管理;10)项目干系人管理。
项目整合管理:识别、定义、组合、统一和协调各项目管理过程组的各个过程和活动。
项目范围管理:确保项目做且只做所需要的全部工作以成功完成项目。
项目进度管理:管理项目按时完成所需的各个过程。
项目成本管理:使项目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而对成本进行的规划、估算、预算、融资、筹资、管理和控制。
项目质量管理:把组织的质量政策应用于规划、管理、控制项目和产品的质量,以满足干系人的期望。
项目资源管理:识别、获取和管理所需资源以成功完成项目。
项目沟通管理:确保项目信息及时且恰当地规划、收集、生成、发布、存储、检索、管理、控制、监督和最终处置。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风险管理、识别风险、开展风险分析、规划风险应对、实施风险应对和监督风险。
项目采购管理:从项目团队外部采购或获取所需产品、服务或成果。
项目干系人管理:识别影响或受项目影响的人员、团队和组织,分析干系人对项目的期望和影响,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来有效调动干系人参与项目决策和执行。
第7章 项目立项管理
立项申请:又称项目建议书,是项目建设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时所必须的文件,是该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组织发展战略等,提出的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总体设想。项目建议书核心内容包括 1)项目的必要性;2)项目的市场预测;3)项目预期成果的市场预测;4)项目建设必需的条件。
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从技术、经济、社会和人员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以最终确定整个项目是否可行。可行性研究是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办法,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以及其他方面的可行性分析等。
初步可行性研究:在对市场或者客户情况进行调查后,对项目进行的初步评估。
详细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决策前对与项目有关的技术、经济、法律、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进行详尽的、系统的、全面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对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论证、比较,并对项目建设完成后所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最终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将成为进行项目评估和决策的依据。详细可行性研究应该包括1)科学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公正性原则。
项目评估: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由第三方(国家、银行或有关机构)根据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方法、参数和条例等,从国民经济与社会、组织业务等角度出发,对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生产条件、市场需求、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论证,进而判断其是否可行的一个评估过程。
第8章 项目整合管理
项目整合管理:包括识别、定义、组合、统一和协调项目管理过程组和各个过程和项目管理活动。目标包括:1)资源分配;2)平衡竞争性需求;3)研究各种备选方法;4)裁剪过程以实现项目目标;5)管理各个项目管理知识领域之前的依赖关系。项目整合管理的责任不能被授权或转移,项目经理必须对整个项目承担最终责任。管理过程会产生两类文件:1)项目管理计划;2)项目文件。
项目管理计划:范围管理计划、需求管理计划、进度管理计划、成本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计划、资源管理计划、沟通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采购管理计划、干系人管理计划、变更管理计划、配置管理计划、范围基准、进度基准、成本基准、绩效测量基准、项目生命周期描述、开发方法。
项目文件:活动属性、活动清单、假设日志、估算依据、变更日志、成本估算、持续时间估算、问题日志、经验教训登记册、里程碑清单、物质资源分配单、项目日历、项目沟通记录、项目进度计划、项目进度网络图、项目范围说明书、项目团队派工单、质量控制测量结果、质量测量指标、质量报告、需求文件、需求跟踪矩阵、资源分解结构、资源日历、资源需求、风险登记册、风险报告、进度数据、进度预测、干系人登记册、团队章程、测试与评估文件。
项目整合过程:1)制定项目章程;2)制订项目管理计划;3)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4)管理项目知识;5)监控项目工作;6)实施整体变更控制;7)结束项目或阶段。
制定项目章程:编写一份正式批准项目并授权项目经理在项目活动中使用组织资源的文件过程。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定义、准备和协调项目计划的所有组成部分,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份综合项目管理计划的过程。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为实现项目目标而领导和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中所确定的工作,并实施已批准变更的过程。
管理项目知识:使用现有的知识并生成新知识,以实现项目目标并且帮助组织学习的过程。
监控项目工作:跟踪、审查和报告整体项目进展,以实现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绩效目标的过程。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审查所有变更请求、批准变更,管理对可交付成果、项目文件和项目管理计划变更,并对变更处理结果进行沟通的过程。本过程审查对项目文件、可交付成果或项目管理计划的所有变更请求。
结束项目或阶段:终结项目、阶段或合同的所有活动的过程。
第9章 项目范围管理
产品范围:指某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
项目范围:包括产品范围,是为交付具有特定特性与功能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必须完成的工作。
项目范围管理过程:1)规划范围管理;2)收集需求;3)定义范围;4)创建WBS;5)确认范围;6)控制范围。
规划范围管理:是为了记录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及产品范围,而创建范围管理计划的过程。
收集需求:为实现目标而确定,记录并管理干系人地需要和需求的过程。
定义范围:制定项目和产品详细描述的过程。
创建WBS:把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更易于管理的组件过程。
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过程。
控制范围: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的过程。
第10章 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计划:提供了项目的详尽计划,说明项目如何以及何时交付项目范围中定义的产品、服务和成果,是一种用于沟通和管理干系人期望的工具,为绩效报告提供依据。包括1)具有未完成项的迭代型进度计划;2)按需进行的进度计划。
项目进度管理过程:1)规划进度管理;2)定义活动;3)排列活动顺序;4)估算活动持续时间;5)制订进度计划;6)控制进度。
规划进度管理:为了规划、编制、管理执行和控制项目进度,制定政策、程序和文档的过程。
定义活动:识别和记录为完成项目可交付成果而采取的具体活动的过程。
排列活动顺序:识别和记录项目活动之前的关系的过程。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根据资源估算的结果,估算完成单项活动所需工作时段数的过程。
制订进度计划:分析活动顺序、持续时间、资源需求和进度制约因素,创建项目进度模型,落实项目执行和监控情况的过程。
控制进度:监督项目状态,以更新项目进度和管理进度基准的变更的过程。
第11章 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指项目活动或其他组成部分的货币价值或价格,包括为实施、完成或创造该活动或其他组成部分所需资源的货币价值。成本包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
项目成本管理过程:1)规划成本管理;2)估算成本;3)制定预算;4)控制成本。
规划成本管理:确定如何估算、预算、管理、监督和控制项目成本的过程。
估算成本:对完成项目活动所需货币资源进行近似估算的过程。
制定预算:汇总所有单个活动或工作包的估算成本,建立一个经批准的成本基准的过程。
控制成本:监督项目状态,以更新项目成本和管理成本基准变更的过程。
第12章 项目质量管理
质量:通常指产品的质量,广义上的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及其属性;而工作质量则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它反映了与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工作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
质量管理: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规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改进来实现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项目质量管理过程:1)规划质量管理;2)管理质量;3)控制质量。
规划质量管理:识别项目及其可交付成果的质量要求、标准,并书面描述项目符合质量要求、标准的过程。
管理质量:把组织的质量政策用于项目,并将质量管理计划转化为可执行的质量活动的过程。
控制质量:为了评估绩效,监督和记录质量管理活动的执行结果,确保项目输出完整、正确,且满足客户期望。
第13章 项目资源管理
项目资源:指对于项目来说,一切具有使用价值,可为项目接受和利用,且属于项目发展过程所需要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包括实物资源的团队资源。
项目团队:执行项目工作,以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组人员,由为了完成项目而承担不同角色与职责的人员组成。
项目管理团队:直接参与项目管理活动的项目团队成员,负责项目管理和领导活动,如各项目阶段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
权力:影响行为、改变事情的过程和方向、克服阻力,使人们进行原本并不愿意进行的事情的潜在能力。
项目资源管理过程:1)规划资源管理;2)估算活动资源;3)获取资源;4)建设团队;5)管理团队;6)控制资源。
规划资源管理:定义如何估算、获取、管理和利用实物以及团队项目资源的过程。
估算活动资源:估算执行项目所需的团队资源,材料、设备和用品的类型和数量的过程。
获取资源:获取项目所需的团队成员、设施、设备、材料、用品和其他资源的过程。
建设团队: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团队成员互动,改善团队整体氛围,提高绩效的过程。
管理团队:管理跟踪团队成员工作表现,提供反馈,解决问题并管理团队变更,以优化项目绩效的过程。
控制资源:确保按计划为项目分配实物资源,以及根据资源使用计划监督资源实际使用情况,并采取必要纠正措施的过程。
第14章 项目沟通管理
沟通: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它的主旨在于互动双方建立彼此相互了解的关系,相互回应,并且期待能经过由沟通的行为与过程相互接纳并达成共识。沟通是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发送和接收信息。
项目沟通管理过程:1)规划沟通管理; 2)管理沟通; 3)监督沟通
规划沟通管理:基于每个干系人或者干系人群体的信息需求、可用的组织资产以及具体项目的需求,为项目沟通活动制定恰当的方法和计划的过程。
管理沟通:为确保项目信息及时恰当地收集、生成、发布、存储、检索、管理、监督和最终处置的过程。
监督沟通:确保满足项目及其干系人的信息需求。
第15章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包括:1)规划风险管理; 2)识别风险; 3)实施定性风险分析; 4)实施定量风险分析; 5)规划风险应对; 6)实施风险应对; 7)监督风险
规划风险管理:定义如何实施项目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
识别风险:识别单个风险,以及整体项目风险的来源,并记录风险特征的过程。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通过评估单个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以及特征,对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从而为后续分析或行动提供基础的过程。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就已识别的单个项目风险和其他不确定性的来源对整体项目目标的综合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规划风险应对:为处理整体项目风险以及应对单个风险而制定可选方案、选择应对策略并商定对应行动的过程。
实施风险应对:执行商定的风险应对计划的过程。
监督风险:在整个项目期间,监督风险以应对计划的实施、跟踪已识别风险、识别和分析新风险,以及评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的过程。
第16章 项目采购管理
项目采购管理:从项目团队外部采购或者获取所需产品、服务或成果的各个过程。
项目采购管理过程包括:1)规划采购管理; 2)实施采购; 3)控制采购
规划采购管理:记录项目采购决策、明确采购方法及识别潜在卖方的过程。
实施采购:获取卖方应答、选择卖方并授予合同的过程。
控制采购:管理采购关系、监督合同绩效、实施必要变更和纠偏,以及关闭合同的过程。
第17章 项目干系人管理
项目干系人管理的过程包括:1)识别干系人; 2)规划干系人参与; 3)管理干系人参与; 4)监督干系人参与
识别干系人:定期识别干系人,分析和记录他们的利益、参与度、相互依赖性、影响力和对项目潜在的影响的过程。
规划干系人参与:根据干系人的需求、期望、利益和对项目的潜在影响,制定项目干系人参与项目的方法的过程。
管理干系人参与:与干系人进行沟通和协作,以满足其需求与期望,并处理问题,以促进干系人合理参与的过程。
监督干系人参与:监督项目干系人关系,并通过制订参与策略和计划来引导干系人合理参与项目的过程。
第18章 项目绩效域
团队绩效域:涉及项目团队人员有关的活动和职能。包括:1)共享责任;2)建立高绩效团队;3)所有团队成员都展现出相应的领导力和人际关系技能。
略
第19章 配置与变更管理
略
第20章 高级项目管理
略
第21章 项目管理科学基础
略
第22章 组织通用治理
略
第23章 组织通用管理
略
第24章 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
略